|
公營醫療服務是否足夠
2013年年中,香港人口約為718萬。隨著香港人愈來愈長壽,疾病愈趨年輕化,加上非本港居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日增,公營醫療設施和醫生人手均嚴重不足,導致候診時間漫長。
有專科門診新症個案輪候時間更長達135星期,可見在香港「病向淺中醫」絕非易事。
本港醫生短缺截至2012年12月底,每位香港醫生平均需照顧556人。英國的數據則為357人(2012年)、美國的比例為313人(2011年)、日本的比例為455人(2010年)、韓國的比例為400人(2011年)及新加坡的比例為370人(2012年)。
人手緊絀是本港醫療體系的死結。加上,公立醫院醫生人手非常短缺,以致工時長,工作壓力大,引發逃亡潮。不少公立醫院醫生,特別是資深醫生,離職轉投工作環境、薪酬待遇較佳的私家醫院,或自立門戶,以致情況雪上加霜,造成惡性循環。此外,醫管局預計到2020年會出現醫生退休潮,可想像未來十年本地醫療系統將出現嚴重人才荒。在2012至2013年度,醫管局醫生約有250名短缺,短缺較為嚴重的專科包括麻醉科、急症室、家庭醫學、深切治療部、內科、兒科及精神科1。有公立醫院的醫生稱,近年專科門診醫生需處理大量文書行政工作,令服務病人的時間減少,亦是導致輪候時間延長的原因。
候診時間長
公立醫院提供的住院服務佔全港九成。2012年,在公營醫院接受治療的病人約有155.2萬人次1。醫院人手嚴重不足是造成輪候時間過長的主因,在現行的分流制度下,急症病人很快可接受治療,但非緊急病人卻要面對漫長的等待,更隨時因而耽誤病情。根據醫院管理局在網上公開的專科服務輪候時間,以耳鼻喉科門診為例,穩定新症最長在港島西醫院聯網的輪候時間為88個星期,即超過一年半以上。至於白內障手術,輪候時間最長是新界西醫院聯網,需時接近兩年。
人口老化
至2041年,本港總人口預計增至847萬,65歲以上的人口將升至256萬人,佔總人口30%。在男性和女性平均壽命分別延長至84.4歲及90.8歲之時,生育率則持續下降,每名婦女的嬰兒數目平均只有1.2名。屆時,每1,000名適齡工作人士須撫養的兒童和長者人口,將由2011年的333人,大幅增加至2041年的645人。人口老化將會加重公營醫療系統的負擔,因此我們應為自己的醫療開支做好準備,未雨綢繆。
個人醫保少不了
基於上述因素,本港公營醫療服務長期處於需求遠高於供應的狀況。如希望較快獲得治療,我們或需要選擇私營醫療服務。然而,很多人認為公司有提供團體醫療保障便足夠,卻沒有意識到當退休或離職時,自己已不再享有醫療保障。就算自己於退休時購買,也有可能因年紀問題或出現已存在的疾病,而遭到被拒保或需要支付較昂貴的保費。而且公司提供在職人士的醫療保障,往往只會為員工提供最基本的保障,在多數情況下員工仍需自費支付部分醫療支出。因此,我們應防患未然,為自己準備個人醫療保障,有需要時便可以較輕鬆地支付收費較高的私營醫療服務。
詳細查詢及投保, 請致電 21177704 或90487652 (WhatsApp / WeChat), 或 電郵至 frankcfchan@hotmail.com / 
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帳號?立即註冊
x
|